10月28日,针对网友集中反映的问题,记者以用户身份联系宝宝巴士官方客服。对方回应称,涉事广告来自第三方合作平台投放,“我们有机器+人工的双重审核流程,但确实存在遗漏”。客服同时强调,“广告是我们提供免费儿歌、动画等内容的重要支撑,后续会加强对第三方广告的筛选,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影响”。
这番回应并没有完全消解家长的焦虑。“第三方投放就能甩锅?”在江北某幼儿园家长群里,爸爸李先生的发言获得几十条点赞,“娃的认知能力还没成熟,哪怕只看一眼擦边内容,都可能留下印象。”另一位妈妈更直接:“我愿意为无广告版本付费,但不能让孩子成为‘广告试错’的牺牲品。”
作为深耕儿童启蒙领域10多年的品牌,宝宝巴士的“用户基本盘”足够扎实——显示,其累计服务全球7亿家庭,主打“儿歌动画+互动游戏”的启蒙模式,曾因“把唐诗编成儿歌”“用动画讲成语”圈粉无数。但这次的“广告门”,让不少家长对其“快乐启蒙”的理念打了问号:“连广告内容都管不好,谈什么‘守护孩子的好奇心’?”
下午,宝宝巴士官方微博悄悄更新了一条动态,虽未直接回应此次事件,但重申“儿童内容安全是底线”。可对家长来说,更想看到的是“真刀”的整改:“比如给广告加‘儿童锁’,或者明确标注‘非儿童内容’,而不是等出了问题再道歉。”
其实不止宝宝巴士,近年来儿童APP“广告乱入”的问题屡见不鲜——去年某识字APP因弹出网游广告被投诉,今年某故事APP因推送低俗漫画被下架。说到底,儿童内容平台的“安全线”,从来不是靠“口号”撑起来的,而是要把“孩子的眼睛”当成最严的审核标准——毕竟,那些藏在广告里的“擦边球”,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会“钻空子”。
晚上8点,张女士把宝宝巴士APP从手机里卸载了:“暂时不敢给娃用了,等它真的把‘安全’做到位再说。”群里的家长们还在讨论,有人提议“联合给平台写建议信”,有人说“以后得盯着娃用APP”——一场广告风波,最终变成了家长们对“儿童网络环境”的集体反思。
毕竟,给孩子的东西,多严都不为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