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6日下午,南海海域的平静被两起“连串意外”打破——美国海军两架舰载机从“尼米兹”号航空母舰起飞时,不到半小时内先后坠入海中。
最先出事的是14时45分起飞的MH-60R“海鹰”直升机,刚离开甲板不久就失去控制坠入海面;仅20分钟后,15时15分,一架F/A-18F“超级大黄蜂”战斗机在同样的起飞环节突发故障,两名飞行员紧急弹射逃生。万幸的是,两机上的5名机组人员全部被美军救援力量救起,目前暂无生命危险。
这起“短时间内连摔两架”的事故,立刻引发外界对美军训练状态的议论——作为美军现役核动力航母的“尼米兹”号,其舰载机部队一向以“高规格训练”著称,不到半小时内连续发生起飞事故,难免让人质疑:是装备故障?还是操作失误?或是长期高强度部署带来的“疲劳效应”?
对于这起事件,中国发言人郭嘉昆2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的回应,用“两个明确态度”把问题说透了:
第一是“人道主义的温度”——“如果美方提出,中方愿意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,向美方提供必要的协助。”这句话没有“落井下石”,而是守住了“生命至上”的底线——哪怕是“军事对手”,在生命面前,善意不会缺位。
第二是“对根源的直指”——“美方频繁派遣军舰、军机到南海炫耀武力,是引发海上安全问题、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。”这句话不是“指责”,而是“摆事实”:今年以来,“尼米兹”号航母战斗群两次进入南海,联合日本、菲律宾举行多场军演;仅10月份,美军就出动了12架次侦察机抵近南海侦察。当军舰军机“密集扎堆”在别人家门口,意外发生的概率自然会“指数级上升”。
其实,南海的“安全逻辑”从来很简单:你搞“军事秀”,就会有“安全漏洞”;你讲“合作共赢”,才能有“太平无事”。中方的回应里,没有“情绪化表达”,只有“理性的坚持”——既要给生命留“善意的出口”,也要给破坏稳定的行为“划清楚线”。
有人或许会问:“中方为什么要提美方的军事活动?”答案就藏在事故里:如果不是美军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航母开到南海,如果不是舰载机一遍又一遍地“练起飞”,这两起意外或许根本不会发生。说到底,“安全”不是靠“秀肌肉”秀出来的,而是靠“守规矩”守出来的。
南海是周边国家共同的“饭碗”,不是个别国家的“军事演训场”。这起事故或许该让美方好好反思:当军舰军机一次次“闯”进南海时,究竟是在“维护安全”,还是在“制造风险”?
风从南海来,吹的是渔民的帆,是贸易的船,从来不是战机的尾焰。中方的回应,既是对生命的尊重,也是对地区稳定的守护——而这,恰恰是南海最需要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