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把钢卷尺,量得出地砖的缝隙,量得出护栏的高度,却未必能量得出“民生的痛点”——但深圳这位“卷尺哥”做到了。他因用尺子“找问题”的举动,被人民日报点了赞。

两年多来,“卷尺哥”揣着一把5米长的钢卷尺,把深圳的街头巷尾走了个遍:骑电动车过人行道限宽柱时,他用尺子量出间距只有70厘米,比标准窄了20厘米,拍视频演示“带孩子会被卡”;看到小区门口的井盖凸起,他蹲在地上量出高度5厘米,配文“老人踩上去容易摔”;天桥坡道太陡,他用尺子量出坡度15度,超过无障碍设计标准,提醒“推婴儿车得两个人抬”。1000多条视频,每条都盯着市民出行的“小麻烦”,每条都藏着“过日子的讲究”。

最让人欣慰的,是这些“小麻烦”的解决速度:2023年那条限宽柱的视频发出去,不到一天,相关部门就把间距拓宽到了90厘米;今年夏天拍的危墙隐患,当天下午就有工人来加固;连以前要“等一周”的井盖修复,现在“最多三天就能搞定”。

放在以前,这事儿想都不敢想。早几年,修个凸起的井盖得走“投诉-登记-调查-审批-施工”七八道程序,要是遇上部门“踢皮球”,可能得等半个月。但“卷尺哥”的短视频,把这个链条直接缩短到了“小时级”——不是因为他“后台硬”,而是算法帮他“聚了的焦”。

人民日报点赞“卷尺哥”

抖音的算法就像个“民生温度计”,能精准测出哪些问题是大家最急的:一条视频有几千人点赞,说明这不是“个例”;评论区全是“我也被卡过”,说明得“赶紧办”。深圳政务部门早就盯上了这些“算法线索”:去年开始探索“未诉先办”,主动从抖音等40多个平台找民生问题,至今已发掘17万条线索。用深圳市政务服务局局长的话说:“没盯着‘卷尺哥’的账号,但有盯着民生的机制。”

其实“卷尺哥”不是个例。福州的龚灿宁用“全民监督”账号,拍遍了市政道路的工程隐患;杭州的“小巷管家”用尺子量出老小区消防通道的宽度——当普通市民拿起尺子“较真”,当算法能“精准捕捉痛点”,当政府愿意“接住线索”,那些藏在角落的“小问题”,就成了“马上办”的“大民生”。

有意思的是,“卷尺哥”拒绝了央视的采访。他说:“别关注我,关注那些还没解决的问题。”他拍视频不是为了“当网红”,而是想让“每个人出门都能踏实”——就像他视频里常说的:“我量的不是数字,是咱老百姓踩在地上的‘安全感’。”

人民日报点赞的,从来不是“一把尺子”,而是“尺子背后的治理逻辑”:当市民的“较真”遇上算法的“精准”,再加上政府的“主动”,民生问题就不再是“老大难”,而是“伸手就能解决的事”。这把“卷尺”,量的是街头巷尾的“刻度”,暖的是百姓心里的“温度”——原来最动人的民生故事,从来都藏在“较真”的细节里。

人民日报点赞“卷尺哥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