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庆假期刚结束,北京南锣鼓巷的糖画摊前围了一圈人——不是游客在买糖画,是个金发姑娘举着刚做好的“龙”糖画,对着手机喊:“你们看这糖稀多透亮!师傅说要练十年才画得这么好!”旁边朋友举着奶茶凑过来:“等下去胡同咖啡馆,老板做的桂花杏仁豆腐绝了!”
这样的场景,今年在中国街头越来越常见。10月16日国家移民管理总局的数据,把这份“热闹”变成了更直观的数字:三季度免签入境的外国人超700万人次,占入境总数的72.2%,比去年同期涨了近五成——简单说,每10个来中国的老外里,7个是免签的,且人数比去年多了快一半。
放在几年前,“中国游”还是“故宫-长城-兵马俑”的标准打卡线。但老外的行程单彻底变了:有人在苏州住半个月学苏绣,有人在云南村子里帮村民拍短视频卖普洱茶,还有法国夫妇沿着京杭大运河骑了20天自行车,说“要看看中国的河有多美”。
发言人林剑17日在记者会上点出了这种变化的本质:“以前外国朋友来中国是‘看中国’,现在是‘体验中国’——他们进菜市场学挑西红柿,坐早餐铺和大爷聊晨练,甚至去老年大学学打太极。这些‘不按套路’的行程,恰恰让他们看到了真实的中国。”
为什么“中国游”从“打卡”转向“深度体验”?有人说是免签政策的便利——今年中国扩大了免签国家范围,很多老外买张机票就能来;有人说是文旅部门的“精准发力”——推出“非遗体验游”“乡村生活游”,把景点变成了生活场景;但更多网友觉得,是“中国的烟火气”本身有吸引力:“以前老外觉得中国‘遥远’,现在发现中国的生活比想象中有意思——豆浆油条比咖啡暖,夜市比酒吧热闹,连广场舞都能跟着跳两句。”
上海做导游的朋友说,最近外国团里“回头客”特别多:“上个月带的德国游客,回去拉了5个朋友来补吃蟹黄汤包;美国姑娘去年学了古筝,今年带妈妈来‘展示成果’。”
其实,“中国游”的火,从来不是靠网红景点撑起来的。当老外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,从“看风景”变成“品生活”,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,更是对中国最真实的印象——就像糖画摊前的外国姑娘说的:“以前觉得中国‘在课本里’,现在发现,中国是‘可以一起吃饭聊天的朋友’。”
说不定你在楼下便利店会碰到问“辣条辣不辣”的外国朋友——别惊讶,这就是现在的“中国游”:真实、热闹,藏在烟火气里的可爱,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。
